藝術家|曾琬婷;策展人|黃志偉;與談人|鄭勝華
撰文|施友傑;拍攝|林謙恩

展覽現場,作品《海或許不平面》,植物標本、畫布真空裝置、聲音裝置,65X130CM

屬於個人的散步─田調─創作

本次藝術家曾琬婷的個展,邀請藝術家黃志偉擔任策展人協助展覽策畫,並將個展名稱取為「植織履」,意即:「植物」、「編織」,而履則具有「步履」以及「履行」之意。而展覽的外文名稱為法文的「Exploration de la texture végétale」,則分別有著「探索(exploration)」、「編織/質地/文本(texture)」與「植物(végétale)」的意涵。關於展覽名稱,黃志偉有意藉由外文名稱的設計,希望表現出這一次展覽是屬於琬婷「個人專屬的視野」的一次個展,因為此次展覽一改琬婷過去主要以壓花藝術為主的創作風格與類型,取而代之的是使用繪畫、裝置等媒材於展覽之中,嘗試以自身的生命經驗開啟與環境、植物以及個人之間的對話關係,凸顯藝術家個人的生命經驗與狀態。

展覽可以區分成三個展區:第一區在新浜的入口處附近,展出的作品有以海岸林木麻黃標本製作而成的《海或許不平面》裝置作品,以及將南部海岸的珊瑚礁地景為對象進行繪畫的《島嶼地景》與《湖光珊色II》、《湖光珊色III》;接續的第二區,首先牆面上的《植物肖像計畫》則是延續《湖光珊色》系列的繪畫作品,是藝術家以防坡堤兩旁的植物為觀察、進行寫生描繪的植物寫生作品。此外亦有《荊棘風景》,使用三種編織方法,表現林投樹在不同群族之間的編織文化;最後一個展區則展出了二件作品,其一為《瓶裝風景II》,是藝術家在花蓮秀姑巒溪出海口的奚卜蘭島採集的植物所製成的玻璃標本,而另一件《強佔風景》則是使用銀合歡所製作而成的手抄紙,及其種子所創作的裝置作品。

展覽現場,作品《瓶裝風景II》,植物液態標本,玻璃瓶,380X35CM(林謙恩拍攝)

這次展出的作品形式,擺脫了琬婷以往較擅長的壓花植物創作,反而從另一個角度──自身經驗,來回應這次在植物材料上的選擇。琬婷選擇自己經常散步的防波堤,或是自身關注的海岸為出發點,將展覽與作品的核心拉回到自己身上。策展人黃志偉在座談中曾提到,這些繪畫或新的裝置型態,都是藝術家在面對自然環境,或是在自然走動之後,所呈現的新的視覺表現形態。在此過程所採集的海邊植物看似雜亂,但對於琬婷來說其實也類似一種展示,等待著被她發現。這些材料看似沒有直接地與環境產生關連,抑或是些無用的植物,但對於藝術家而言都具有特定的藝術價值,以及其他的觀賞方式。這也正是呼應了策展人對於此展覽的定位:屬於藝術家個人專屬的藝術視野。

展覽現場,作品《植物肖像計劃》,畫布、壓克力
展覽現場,作品《島嶼地景》,畫布、壓克力,52X72.5CMX4(組)

返回身體肉身的感受及土地的連結

此展覽的另一層次是如何藉由植物來回應藝術家的感官情緒以及外在議題。對琬婷而言,植物素材幾乎已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了,自己接觸農藝、植物等理論已經有20多年,最初接觸的是壓花藝術的創作,這也是她對於植物美學與概念啟蒙的開始,後續在米倉[1]才開始接觸到許多不同領域的當代藝術家,也才開始對於藝術家這個身分和當代藝術有了想像。而這次個展在籌備的過程中,其實她不斷地思考該如何展現新的表達方式,嘗試清空自己的過去。最終決定以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選擇近幾年經常走動的防坡堤,以及海岸線為踏查場域,進行相關植物素材的觀察與採集,從其中去談論自己與環境、與自然土地之間的連結關係。

展覽的另一個看點是,藝術家在材料使用上的轉變。琬婷不再以過去創作壓花藝術常使用的花卉或植物材料,轉而選擇有根、與土地相連的植物素材。「過去我比較是把植物當作材料,而這次當我開始省視這些植物所處的環境、地域,或是人文相關的連結,這都讓我對於植物有了另一種觀看的方式與視野。」對琬婷而言,在蒐集這些材料的過程,像是在進行初步的創作了,不論是對植物材料的觀察、田野採集,抑或是後續的處理,這之間有著許多的身體勞動與行為感受,這讓琬婷得以開始思考過去創作時較少碰觸到的議題:植物與自身、植物與環境、地域,乃至於人文的連結關係。

展覽現場,作品《荊棘風景》局部,林投裝置,尺寸依現場而定

與談人鄭勝華認為,從九○年代開始,臺灣的藝術家們開始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忠實、誠懇的面對自己的不足,包含自己對於自然環境或土地的不重視,並回到自己的狀態裡面去發展,這時候才是真正藝術的開始。琬婷有意的選擇一些我們一般認為較無用的植物、甚至被討厭的植物,但在其選擇之間卻能衍生出更多與植物相關的議題,諸如包括社會、生態、經濟、地景等等。這樣的選擇在媒材上開啟新的可能性,同時她的創作可以被含括在當代藝術的範疇之內。

展覽現場,作品《荊棘風景》局部,林投裝置,尺寸依現場而定
展覽現場,作品《荊棘風景》局部,林投裝置,尺寸依現場而定
展覽現場,作品《強佔風景》局部,手抄紙、銀合歡種子,尺寸依現場而定

田野調查的使用,成為了當代藝術家重新掌握「物件」與藝術家之間關係的方法之一,鄭勝華提到:「所謂的田調,其實是回到關於身體的討論,是回到身體作為一個『肉身』的感受上,來思考與『物件』的關係,這樣的身體狀態是跳離了文化身體的框架,返回肉身的感受,以及肉身與這些材料開展出來的層層關係。」因此,琬婷這次以跨領域與田野調查作為接觸材料的手段,以個人生命經驗出發,重新思考可能的表現形式,並藉由許多不同的作品及其行事,來向觀眾提出自己的觀察與提問。

從繪畫再思考與植物的關係

展覽現場,作品《植物肖像計劃》,畫布、壓克力

從上述內容可以知道,為了這一次的展覽,琬婷嘗試了許多過去不曾實踐的方法,例如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進行觀察,或是以田野踏查的方式重新思考與土地的關係,其中最重要的是,放棄原先擅長的壓花藝術,改以繪畫作為創作的手段之一。儘管會開始進行繪畫,對於琬婷來說並非刻意為之,更像是受到疫情導致的情緒感受,使得她選擇用繪畫來解決自身的情緒。但就因為這個因緣,她開始嘗試透過繪畫的媒材與技法,描繪自己一生所關注的植物花卉。

所有展出的作品之中,關於繪畫的作品有兩類,一是以南部海岸與離島珊瑚礁或珊瑚的《島嶼地景》、《瑚光珊色II》與《瑚光珊色III》;另外還有《植物肖像計畫》,描繪在田野調查過程中所觀察到的植物。這些繪畫可以看見琬婷對於植物花卉的敏銳觀察力,明確地將植物的型態與器官捕捉起來,尤其是在《植物肖像計畫》的作品,她使用了高彩度的鮮豔色彩,並刻意的描繪植物開花綻放以及花蕊的細部構造。對琬婷來說,她在創作時有意地畫出這些植物的原始狀態與繁衍特徵,是希望能更直接的傳達植物生命的面貌,並藉此來思考我們個人生命的生活面貌與型態。

展覽現場,作品《瑚光珊色II》,畫布、壓克力,22X27CM/4張

就像是《瑚光珊色》系列,作品目的是想要傳達珊瑚所面臨的環境變化危機,但琬婷不呈現珊瑚白化的死亡、悲戚感,反而選擇珊瑚在白化前會進入的螢光化階段,透過生命走向死亡之前那努力綻放的時刻,來作為思考生命的一種回應方式。藝術家曾琬婷在這次個展,藉由過去鮮少使用田野調查與繪畫等方式,然而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之中,卻都能感受到琬婷過去對於植物媒材的觀察經驗,以及壓花藝術創作時的美感累積,持續影響在這次的作品風格之中,並透過藝術家長期於南台灣進行移動、踏查、採集等行為,讓我們能夠細膩地去觀看到,藝術家企圖在展覽中傳達給觀眾的訊息。

 [1] 意指屏東米倉藝術家社區,可延伸閱讀:董維琇〈在地文化與社群參與的藝術能量:米倉藝術家社區藝術家進駐計畫〉,《視覺藝術論壇》,2007年,頁5-20。


  • 「植織履(Exploration de la texture végétale)」- 2022曾琬婷個展
  • 策展人 Curator|黃志偉 HUANG, CHIH-WEI
  • 藝術家 Artist|曾琬婷 TSENG,WAN-TING
  • 展覽日期 Exhibition dates|2022.07.09(六) – 2022.08.07(日)
  • 活動頁面網址 Event Page|https://fb.me/e/1TonLgB9U